黑龙江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财经金融
家庭
健康
旅游
投诉
科技
暴光
军事
奇闻
社会
汽车
搞笑
视频
母婴
搞笑图片
食品
体育动态
房产信息
休闲食品
亲子教育
娱乐
女性
股票
留学
奇闻
投诉
阳光
新闻
快乐
医药
媒体乐
家庭在线
黑龙江热线 > 新闻 > 胡杨风骨、不屈精神——记胡杨画派开拓者张凌超

胡杨风骨、不屈精神——记胡杨画派开拓者张凌超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2016-10-26 16:47 浏览 人次 编辑:网友投稿 / 乐小编)

 

 

张凌超先生 

简介:

 张凌超  1941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班、中国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荥阳书画院院长。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多次获奖又被多家收藏。中国画《黄河魂》、《山静松声远 秋清泉气香》分别被中南海和国家博物馆收藏;《幽境泉声》被俄罗斯国家艺术博物馆收藏;《胡杨魂》被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收藏;《大漠之魂》被国际奥组委收藏。出版有《张凌超画集》、《张凌超山水画精品集》、《张凌超山水画精品选》、《张凌超山水新作》、《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名家风范张凌超中国画解析》、《当代实力派名家收藏研究》、《怎样画胡杨》等等。先后荣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中国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2000年至今,先后十六次带领学生深入我国新疆、内蒙、甘肃等胡杨生长分布的几十个地区,考察、研究、体验、感悟、采风, 每次都有更深刻的感受和领悟,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十几年来创作了《春之韵》、《夏之歌》、《秋之赋》、《冬之魂》、《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等五个篇章胡杨系列作品。供稿:石猴子文化传媒 

         

戈壁之魂120x366cm 

他人评价: 

/吴晓宝

细读张凌超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感受,即先生的作品在用笔、用色的处理上追求表达一种超脱自然的妙趣。中国画历来把追求空旷、怡神、空灵做为艺术创作的目标。而张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表现出静如水、超凡脱俗,一尘不染。一幅优美的作品,除了它的色彩、笔法、造型外,我们更应该体悟绘画本身所带给我们的美好境界,以及画家用心作画所赋予的深厚情感,其特点给人以潇洒飘逸、宁静幽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

张先生在的创作中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法,包括用笔、运墨、造型、色彩、透视与构成等等,使得作品的境象浑厚而深邃,充满着繁盛的、生生不息的气象,足以呼起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神往。观看他的作品,仿佛可以呼吸到清新的气息,看到从自然生命的内部绽放的光彩。

他的作品取景宏大,以气韵夺人,如“大风大声”骨力遒劲,笔饱墨厚,气势雄浑。画家既继承了传统画的笔墨表现形态,同时又有效地克服了明清文人画气弱韵稀的时代局限,成功地让你在“致广大”与“尽精微”兼而有之的画风中品味胡杨世界的笔精墨妙。在长期的观察与写生中,张凌超先生练就了捕捉对象特征,对于原始生态的各种花草树木特征和审美意趣的研究是形成他胡杨画风的关键,使他在运笔挥发墨中无形地寻求着对象质感、量感及体面关系的转折,从而形成了以线结构和平面化处理为主辅以层次深度的表现。树之繁密而多致,虽笔意纵横,激情挥洒,却笔中有物,纯化有据,较多地顾及到物形物态与笔墨之间的联系,在形神兼备中吟唱一首又一首自然之歌,生命之歌。 

         

金色旋律100x245cm 

观张凌超山水画有感     薛永年

品张凌超的山水画作品,恰如品其人,令人犹然生敬。张凌超,画如其人,淳厚质朴、心境平静,他的画寓巧於拙,笔简意赅,他的作品“繁兀删尽留清瘦”,有着虬枝蟠根般的骨感之美。他的画布白和造势独具匠心,让人赏心悦目,他的笔墨如散文诗一般,笔不到意到,简约中蕴含着丰富,耐人寻味。

读张凌超的山水画,最初的印象是生机勃勃、明快靓现,继后你会感到雄强的气势中,一切是那样婀娜妩媚。当你步入画的深处,你能体验到作者的思绪,听到他的脉搏,在层层晕染,渐渐推进的演绎中领略到作品的诗意美。看到张凌超的胡杨作品“历尽沧桑”  “中流砥柱”  “幽境” 都是阳刚之气和阴柔之韵的和谐统一,是飘逸秀美和虚淡恬静的艺术境界,这境界包涵着“禅”意,是作者心中的“净土” 、是“天人合一” 的最高境界。 

张凌超的山水画,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人化自然,把胡杨树当作人的精神来刻划。他用水墨的技法结合青绿着色,既保持水墨山水的写意性,又能在苍茫的墨色之外保持青绿的清新与典雅,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仙山胜境”  “大漠绿洲”  “戈壁之魂” 等作品用写意性笔法与青绿着色的结合的艺术尝试,首先得力于他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深刻认识,使他敢于在山水图式的拓展中,以开放的心态和探求的精神将文人画传统中最富有文化特色的表现因素与现代人多元的审美取向找到一个结合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张凌超的这种山水图式已引起诸多行家的关注。他所使用的彩墨技法即亮彩与墨色的恰当交融,与传统的青绿山水相比,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与对比度,使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互相衬托,相融为一。画面的设色,淡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避免了浅薄、火气、重浊等弊病。

“十年磨一剑”。张凌超在十五年里坚持十六次到新彊有胡杨的地方采风写生,对话胡杨、感俉胡杨、心系胡杨、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大师的作品朝夕揣摹,时时领悟,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张凌超的画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层次丰富,他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完善其构想。处理画面或由近及远,层层递进,或由远而近,逐渐深入,甚至着意描绘画的中心部分,顺乎自然地向四周延伸淡出。对具体景物的刻画显示了他高度的概括能力,他时而突出天山云雾、雅丹地貌、时而强调胡杨树木、又常以烟云、流水为主题。在画中借鉴运用了摄影的景深手法和西画的用光技术,这使他的作品不落窠臼,才情横溢。

张凌超还是一位工于“惨淡经营”的画家,他不属于那种善于在亢奋状态中靠神来之笔展示自我个性的画家。他的创作“洗礼” “揽月” “仰天长啸”总是在反复推敲苦苦经营中锤炼而出,因此他的画开合得势,取象精微,能在有限的笔墨中,展现出气势恢宏、情景壮丽的作品。 

从可读性来讲,张凌超的山水画始终给人以明美的视觉享受。在创作实践中,张凌超也是善于在心境淡定的状态下细细体味大自然的山情水性。他的笔墨运用往往是适其心境而生,故不火,不躁,不奇,不怪,笔因心而运,景因笔而生,其画品自有一种庄重、沉稳平和的艺术品格。张凌超数十年的努力,能始终把握对中国画笔墨精神、文化品位的追求,并能在画坛的巨变与动荡之中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山水画结构与艺术语境,十分可贵。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秋深山最佳180x96cm 

胡杨人画胡杨写胡杨精神

——赏张凌超先生其画其人

王顺生

我认识山水画家张凌超先生已有二十多年了。大概十五年前,张先生就曾为我创作 《漓江山水》长卷。据张先生讲,那是他第一次画长卷,画后很兴奋,我对此画也非常满意。由此,我对张先生的山水画十分关注。使我料想不到的是,大概2010年的一天,我的一个同学拿了一幅张老师的画给我看,我问这画画的是什么?他说画的是胡杨,接着又问了胡杨的一些情况,他一知半解地给我做了介绍,这些都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偶然的一次,我在北京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张先生多幅胡杨画,并介绍张先生是我国少有的画胡杨的画家,这才真正引起我对胡杨、对张先生画胡杨以及张先生的胡杨画的兴趣。

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乔木树种。全世界的胡杨90%在中国,中国的胡杨90%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是大漠戈壁最美的风景,在荒漠漫漫的舞台上,前世一千年的等待,今生一千年的伫立,倒下后一千年的寂寞,它将自己用三千年的时间站立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地球上生命和精神的不死精灵。

胡杨能忍受荒漠中干旱恶劣的环境,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胡杨的根可以扎到十几米的深处和远处吸收水分,其细胞还有特殊的排碱功能,免受碱水的伤害。在极其炎热干旱的环境中,能长到30多米高。当树龄开始老化时,它会逐渐自行断脱树顶的树叉和树干,既是降低到三、四米高时,依然枝繁叶茂,老死枯干后,仍旧站立不倒。

人们常用“三个一千年”来夸赞胡杨巨大的生命力,即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腐。其实这些表述并非准确。2013年,我在现场观看“神十”的发射期间,在航天城外有幸参观了额济纳旗的胡杨林。我亲眼见到了一片都是两千年以上仍然枝叶茂盛的胡杨,其中一棵,据介绍至今已有近四千年了。胡杨在风风雨雨的数千年后站着或是躺下,留下的是化石一般坚硬的身躯,干枯的树枝挣扎着伸向天空,你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她在绝望地祈求着什么。

一棵树生生死死数千年,它是有灵性的。它一定明白在生命低洼的季节里,耐心等待,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春天的绿色,盼望秋天的灿烂;在灿烂的季节里它也一定知道生命的短暂,凝重的金色里透露着苍凉,古朴的庄重里弥漫着悲壮,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本来面貌吗?

胡杨,一种杨柳科植物,传递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她拟人也超人的对生命的渴望、追求和珍惜;信仰和信念的坚定;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努力探索的毅力。

为什么张先生对胡杨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他会开启一个胡杨画的时代?又为什么他会把画胡杨作为他毕生的追求和带有标志性的画风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到荥阳专程拜访了张先生。

张先生出生在农家。祖辈重视教育和文化,祖父是民国初年汜水县(今荥阳市的西部)的首任教育局长,爱收藏名人字画 。父辈里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其中有四人都是教师。张先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滋润和影响,从小就爱画画。不管是在学校或是田地里劳作,手不离写生。上小学时,就出抗美援朝的画报,曾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越加喜欢书画。小学毕业后,由于眼睛近视等原因没能上初中。当时他才刚刚十五六岁,就开始从事搬运工,在水利工地挖池抬土等重体力劳动。一直在家劳动了四年。这段时间,虽然上学无望,但他画笔不辍。主要是画人物画。四年后公社办了民中有幸上了初中,在学校还是学习委员呢!后来由于年龄原因再次受挫,没有资格上高中。之后,作品多次投稿,但从没被发表过。由于他擅长美术,1965年的一次偶然机会,大队把他派到学校当民办教师,教小学美术课。由于他的美术特长,半年后就又抽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办展览,宣传焦裕禄、雷锋、王杰、麦贤德等。1968年由于张先生画作有了一定影响, 经常被邀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各种活动,成了当时荥阳画界的活跃分子,骨干力量。主要创作人物画、水墨画、油画,一画就是五年。这期间,他经常受到省、市名师的指导和指点。1973年,当时张先生30岁,作品开始参加省、市展览,画作终于在《河南日报》、《河南文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由于有了较大的影响,荥阳电影公司又调他到该公司工作,主要画海报。这时就有机会外出了,可以有机会走出荥阳,甚至自费到泰山、崂山、黄山等名山大川写生。其中就七上黄山进行写生。在家时,就经常骑车到郑州附近的山山水水写生,贾裕、庙子山区、嵩山、黄河边上去了无数次,并开始山水画创作。在此期间,除了前前后后带出多批书画弟子外,还有幸到中央美院进修,师承姚治华、黄润华等著名教授,使艺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一晃就又是30年,这时候的张先生在全省乃至全国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受新疆宣传部邀请,2003年张先生到该地采风, 偶然看到胡杨摄影集,一时震撼,碰出了火花。想到自己当初喜爱画画多次以不务正业挨长辈批评,历次求学受阻,生活坎坷,但仍一直坚持,这不就像胡杨一样历经风霜仍傲然挺立吗?自己不就是一棵胡杨吗?强烈的共鸣使张先生立即改变了原计划的写生路线,追胡杨而去。当他第一次看到胡杨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从此,暗下决心,我和胡杨有缘,后半生就画胡杨,为胡杨立传,传播胡杨精神。先后十多次深入新疆、甘肃、内蒙等胡杨生长地写生,不管是沙漠胡杨,戈壁胡杨,还是水边胡杨,峡谷胡杨,凡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胡杨林他都跑遍了。胡杨的形态,胡杨的精神已和张先生融为一体。

随着对胡杨更加深入的研究,张先生越来越更加酷爱胡杨了。他从胡杨的枝桠里,枯木中,发现的是胡杨的原始美、沧桑美、自然美、悲壮美、残缺美和奇特美。

他越来越对胡杨推崇、赞美、讴歌。他认为胡杨是“四士”,即战士、卫士、斗士、烈士;他认为她有“五气”,即勇气、神器、傲气、豪气、霸气。他越来越敬畏胡杨追求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的灵气与精神境界。

自此,张先生的画笔,更加专注于描绘胡杨风采,讴歌胡杨精神,抒发胡杨情怀。如张先生所画的《洗礼》,整体画面一看上去就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仰天长啸的胡杨树,伸出她伤痕累累,干瘪无华的双臂,在迎接晴天霹雳,狂风雷电 。似乎在表达:老天呀!我知道你的性格,我敬畏你!老天呀!我知道你的脾气,我蔑视你!简单的画面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惜墨的画笔表达了深远的意义。这就是作者对胡杨的理解,这就是对胡杨的认同和歌颂。与其说作者把天人合一表达的淋漓尽致,倒不如说在写自己!又如张先生的《胡杨十月满树金》,从整体构图上采用首尾呼应的笔法,两棵胡杨的树枝都伸向其间,两树的树叶如黄金一般。你能感受到两棵胡杨在对话,似乎在表白:我们终于有了这一天,可以向大自然展现我们的辉煌啦!似乎在告诉对方,谢谢你的帮助,谢谢我们的团结与合作,我们又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日子,终于有了这一天,我们要珍惜啊!似乎在提醒对方,大自然的轮回是有规律可寻的,下一个轮回艰苦的日子即将到来,要多多保重!画面上的场景其实在大自然中能够找到,乍看上去也不像具体的胡杨。但是,却能使人们感受到胡杨的气息,能懂得胡杨的神情和神往。再如张先生的《冬之魂》,画面一展开,天空乌云密布,冰天雪地,满地是干皴有干无枝似碑林般的树杈,树杈上满身是雪是冰,有的对天长啸,有的勾头自救。一看上去,就能使读者知道:这是冬天的胡杨,这些胡杨在苦苦地挣扎,在解脱,又能使人感受到这些胡杨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无所畏惧,顽强自豪,低调沉默而又自信。能看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心境:胡杨啊!你怎么会在这里生存啊!你又为什么具有这么超群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勇于抗争的品格?!向你致敬!

由于张先生的苦苦追求和探索,先后创作 了《春之韵》、《夏之歌》、《秋之赋》、《冬之魂》、《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等五个篇章数十幅歌颂胡杨精神的系列作品,都产生了较大的轰动和好评。然而在全国较大的拍卖会上价格一直攀升就不值一提了。

能见到胡杨的画家很多,但因为没有像张先生那样与胡杨有相似的阅历,引不起强烈的共鸣,也只是与胡杨擦肩而过;即使和张先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但能和胡杨相遇并产生强烈共鸣的人就更少;就是有和张先生同样的阅历,也能与胡杨相遇,然而没有张先生这样的文化积淀,怎能具备用画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来描述胡杨,真情表达胡杨呢?纵观历史拍胡杨的人多,画胡杨的人少,何况,按不同分布、不同季节、不同形态、个体和群体来全面系统表达胡杨的,并能画出胡杨精神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

     张先生的胡杨画,既是对胡杨艺术的表现,更是对胡杨生命的研究。他记录了胡杨在地球上的分布、形态、变化,更具价值。就连从事林业研究的人,也极少到过张先生到过的一些地方;就连胡杨的研究者,也不能将胡杨在中国的分布、四季的形态、生命的规律,像张先生这样研究得这么深入、全面、系统、准确。

胡杨看上去满身斑痕,满脸皱纹,而胡杨枝叶尤嫩无比;胡杨树干干裂,她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无穷。胡杨在干旱无雨的炎热气候中,在冰天雪地里,在雷电齐鸣、风雨交加中,信仰坚定,不屈不挠,不畏困苦,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胡杨似干枯而实不朽!难道张先生喜欢上胡杨,喜欢研究胡杨,喜欢表现胡杨有什么不可思议吗?!

更重要的是,张先生在写胡杨的同时,为人类挖掘自身的潜能给予有益的提醒和启发;从胡杨身上感受到了胡杨给人类的启示:人类是否能像胡杨这样顽强,从而增强其生命力?人类如何认识胡杨之生命规律,从而去研究如何延长其寿命?

张先生在胡杨的形态中,找到了山、找到了水、找到了火、找到了人;找到了胡杨与天、地、人之间天人感应。发现了天人合一的关系。又从胡杨身上感悟出物化——拟人化——造化这样的生命规律!

张先生—胡杨—胡杨画--张先生,这是这个宇宙间不可多得的缘分啊!

                                           

楚汉风云366x144cm 

浅析张凌超先生胡杨画有感

    胡杨,在中国古代绘画的遗存里是缺门的。它的沉郁苍凉,铁骨铮铮的形象,它的带有悲剧意味儿的姿态,它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的崇高和苦涩离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似乎很远,与文人画中的萧散简淡的“逸”的情调似乎并不搭界,而更像是情感激越的“入世者”,它的象征意味儿也带有某种哲思。中华民族有着深深的英雄情结,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英雄神话占着大多数,有创世纪的英雄,有为民族存亡奋不顾身的英雄,也有不畏强暴、慷慨赴死的英雄,在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壮烈牺牲会令天地感应、山河同悲。人们也把这种情感对象化于大自然,胡杨、苍松、巨柏、白杨、木棉……都被视为具有灵性,有着人的品格、节操的树木。胡杨树被视为沙漠上的英雄树,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它雄伟,它强悍,它能够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护农田,在大漠上天然成林,育成一片绿州。

    胡杨有“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精神,张凌超先生正是为这种精神感动,发下了为它立传的宏愿,画面上,胡杨那种巨大的生命内蕴和顽强精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画家选择这个题材饶有深意。首先,胡杨可以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有极强的礼赞意味。“生命象征论”是美学的重要课题,就像传统士大夫选择梅、兰、竹、菊寄寓人生态度。

    画家似乎也在画自己。笔墨流露出的情绪分明是心迹剖白,夫子自道。画家多坷的命运更多了几分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对胡杨也有着更为独特的观察视角。在这里,胡杨是画家的心象。张凌超自己进入胡杨林的同时,也把观者带了进去,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画家的内心世界也在无遗的展露,多情而敏感的人生体验赋予胡杨别样的生命。“人化了自然”让观者深受感动并引发了对宇宙的叩问和对自身的反思。

    就笔墨论,张凌超以传统立骨,融入了西方绘画元素,对树叶素描关系的追求,对色彩的铺陈带有明显的二十世纪的特点。他笔线沉着,讲究骨法,有很强的用笔意识。自南齐谢赫提出“骨法用笔”,历代均有论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生死刚正谓之骨”,把用笔和人格联系起来了。“道咸中兴,金石学盛”黄宾虹认为由此而振兴的对笔力的追求于画更是如虎添翼,“金石趣味”成为中国画用笔的高标,而“书为画本”更是笔墨文化的核心内容。他的胡杨作品《历尽沧桑》、《不朽丰碑》将胡杨不屈的生命以及生死强烈的对比的生存环境表现的酣畅淋漓,具有极强的视觉感观,以破笔写出的技干气脉紧连,劲健圆浑,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胡杨的苍老和坚韧。

     从作品看人格。张凌超的勤苦执著如他描绘的胡杨一样令人感动。他曾为生活漂泊多年,饱尝过人生的艰辛。所以他对胡杨的体认,较一般的画家更为深刻,“移情”地描绘于张凌超更有一番别样的滋味儿。难得的是,生活的磨难没使他消沉和颓丧,却变得更加深沉敦厚,渐渐退却了火性,“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这应是中国画家最好的状态。生活简单,处世低调,内心安详,从容淡定历来是高士的品格,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亦即人文追求则从来不曾放弃。中国画讲“格”,如果真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地面对这个世界,自然修到了高境,画的格调也自然会高起来。

     张凌超先生以几十年的执著,做人作画,以丰硕的作品完成了人生的一个甲子。第二人甲子在即,正是中国画家最佳的年龄段。以他的才情、阅历、积累和勤勉的人生态度,必然会越画越好。如果充实以理论涵养,像前人一样读书养气,自能进入“人书俱老”的状态,通会之际,人成艺成。作为同道,既为他的成就祝贺,也以前人经验为共勉。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的“江山就是祖国”,因而,崇尚壮美、追求雄浑、博大、沉郁、深厚的气象。而张凌超的作品宝贵之处正在于延续了这种精神,为时代留下了印迹。

                                                                                      丙申年初夏老鱼写于闻涛斋

 

历尽沧桑360x100cm

张凌超画胡杨

禹化兴

    1980年,郑州美协成立,作为中原省城美术事业复兴的标志性团体,集结了所属六市七区的画界精英,其中代表荥阳美术界的一位理事,便是张凌超。此后在我主持郑州美协的17年中,与他虽有无数次的会议与工作接触,他从未因为是故乡同道而有过格外的寒喧和亲近,而是比其他人更加谨言慎行,从不高谈阔论,更不轻言是非。也许其他38位理事时常疏忽了他的存在,但是我注意到他对美协会议的任何大小议题都格外关注、办事更为严谨认真,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平心静观,无得无失,大智若愚,气定神闲,令人肃然起敬。

    当年荥阳焉有今日之繁荣?然而,在电影公司从事美术专业的张凌超,凭借银幕上无所不包的信息量,其视野遍及中外,已非一般作者可比。凌超的山水画,取法乎上,一入手便技高一筹。在我后来发起的22年世界五大洲巡展活动中成为骨干作者,每年走进一个国家,在各国深受好评。在这项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中,张凌超山水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什么时候因何缘由开始画胡杨,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第一感觉便是“理所当然”。因为我深知凌超其人朴实无华而又刚强自在,应该是同胡杨深交已久的知音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我在人民画报上第一次看到那茫茫沙漠中一片金光灿烂的胡杨林时,就被胡杨的顽强生命意志所震撼,我决定要画胡杨。然而,动笔不久,终因胡杨远在千里之外而不能亲临其景,笔下形象空泛而无奈作罢。今日凌超画胡杨,迎难而上,谈何容易!         

在科学高度发达、世界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外画坛如万花筒般异彩纷呈。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抽象、具象、观念、行为、新潮、前卫,众说纷纭,“存在就是合理,”不可以“是”、“非”二字论定。但是,艺术模式无论如何令人眼花缭乱,艺术的主流,艺术的根本规律不会变。笔者以为:画家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否有“真知”、“真情”、“真功夫”,永远是高下成败的根本。李可然先生提出“苦学派”一说,决非故作姿态。

    毋庸置疑,为胡杨所动的画家大有人在。但是,鲜见有如凌超之不畏艰辛而执着其中者。一个画家,无论才华如何过人,如果只靠走马观花、照片资料,凭借一时灵感作画,即使有传神之作,终究也只能是一鳞半爪。凌超画胡杨,如同画山水,从师造化始,步履坚实,不取巧,不跟风。以古稀之年六进新疆大漠,辗转林中,历春夏秋冬风狂雨骤,俯仰天地,感悟沧桑世界生生不息,他是把胡杨的一枝一叶,融化于心,把胸中激情注入笔端,借胡杨的千姿百态书写出一首首壮烈激越的生命赞歌。与达尔文五年义工走天下,与刘海粟八十高龄十上黄山异曲同工。正所谓“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本大红袍作品集,是凌超以自己的殉道精神铸就的。

    这本评论集见仁见智,多有高论。与作品集相辅相成,乃当今胡杨艺术不可多得之典籍也。

    完

 

图片新闻
黑龙江热线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黑龙江热线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黑龙江热线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黑龙江热线 www.hljvnet.com 只为传播企业信息 不代表本站观点

信息真实紧供参考 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 请与我们联系,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